
95后常用APP
32类120+个
95后日均使用手机8.3小时,他们都在用什么APP?
从本次访谈来看:工具方面,95后偏爱细分工具,每个工具类APP都分别满足了一个小功能点,其中摄影摄像类工具和本地工具尤其多;内容方面,95后喜欢追星,对音乐有更精致的品味,手机内基本都有手游;社交方面,95后陌生人社交需求很弱;电商方面,喜欢下载品牌的官方APP,暂未发现新的社交或电商平台。
1.工具类:滤镜控,爱记录生活
摄影摄像:摄影摄像工具非常细分,为了不同滤镜效果同时使用多个APP。95后普遍喜欢拍照发照片,对颜值要求很高。饭圈文化、Ins等对他们影响都很深。此外,做vlog也很流行,有的用户会在抖音等地方发布自己制作的爱豆视频。
本地单点式工具:为每个本地功能下载APP,如本地的公交、单车、本地店铺等。
效率工具:95后为“移动原生代”。他们依赖手机,同时又希望加强自控。因此,安装时间安排、手机限制使用等类型的工具非常多。另外,因为社会压力,95希望提升自我打造竞争力。他们通过每日打卡、指定计划等形式进行自我监督,但普遍与考试、考证等近期目标有关,因此可能会限制在一定的年龄内。
记账:95后收入来源多样(父母给的生活费,个人的兼职收入等),支出去向更多,加之他们相对比较早地有理财观念,需要记账工具去分门别类做记录。
手帐/日记:95后喜欢记录生活记录感想。手账在95后中颇为流行,微博上也有晒手账及制作方法的帖子和vlog。同时,精致的手帐也顺应了他们对精致生活和颜值的需求。

追星:95后的追星更具仪式感,他们会打卡超话,在粉丝群做任务。微博仍是他们追星的主阵地。由于国内无法上Ins,还出现了对Ins的映射APP——Foll。此外,近年来相声界饭圈化趋势严重,追星女孩也入坑了,以20-30岁居多。不过,她们多数仍在主流平台消费,如喜马拉雅。
中国元素:95后喜欢中国元素。中国真正开始重视古典诗词教育,大概在2000年左右。古风游戏、古风电视剧、电视综艺等对年轻一代有较大影响。
二次元:95后普遍接受二次元,即使不是二次元爱好者,也会受到二次元文化渗透。本次访谈中,哔哩哔哩的下载率为100%。
全球视野:互联网的普及,让95后视野更广。他们喜欢学习外语,大多有出国留学经历,也会翻墙去使用国外的APP。
公考: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就业压力。95后在就业方面,更加倾向于稳定的工作,准备考公务员、教师编的比例非常高。
种草社区:95后喜欢被种草,信任KOL的推荐,且在决策前会经过大量调研。很多用户把小红书当做搜索引擎使用。
绘画/图片:95后喜欢绘画的比例很高,这与他们喜欢二次元文化有密切关系。此外,追星往往也需要下载明星的高清大图。
音乐乐器:95后对音乐比较挑剔,对调性需求明显提高。他们对音乐的喜好会具体到音乐节目和音乐人,不再是简单打开平台随机听歌。比起大众音乐,很多95后更喜欢小众音乐,发掘新的独立音乐人。因此,拥有很多小众独立音乐人的网易云音乐更受喜爱。受饭圈文化影响,95后看线下演唱会的需求也更强烈。此外,家庭教育方面,很多95后从小就会学习乐器,如钢琴、小提琴、萨克斯等。
小说文学:95后喜欢阅读言情、同人文,也具有参与创作的热情。
长视频:95后大多还未就业,普遍较闲,所以喜欢看长视频,且付费意愿很强。
艺术及其他小众格调类: